兩年前我曾經跟本港著名NBA評述員-張丕德討論過一個問題: 「近20年的籃球運動有甚麼改變?」, 最大的分別相信是賽事的比數。 在90年代後期, Hand checking球例改變, 造就了不少機會給一眾突破型的球員發揮, 自此出現較多Swingman (又名搖擺人), 甚至在NBA 歷史當中, 有不少亮麗及深入民心的得分鏡頭都由Swingman創出來。由當時開始, Swingman類型的球員就好像成為了一種模仿潮流, 在校內或街場都不時見到有球員接過傳球、一個探步或插花嘗試晃過對手, 再First Step直搗籃底。在球隊中, 這類Swingman 類型的球員能司職後衛至前鋒的角色, 比賽中攻守需要全面。 但到近幾年, 自從下起一場又一場的 ”3分雨” , 將賽果比數推高, 令不少人能從娛樂角度來看待一場球賽, 機動化、快攻式的隊伍漸多,
每位球員再沒有明確角色, 中鋒有3分射程, 後衛隨時要夾擊內線球員, 在於球員角色人人均等下, 沒有專長的Swingman 已趨向藍領 (擁有極佳體力、防守是重點、得分永遠不是第一位,但任何進攻角色也要做, 或俗稱”雜工”……)
對於現今踏實的藍領球員, 需從事多種角色, 但沒有多少對專為Swingman而設計的籃球鞋, 如要選最貼切的代表鞋應該只有Hyperdunk 系列。 今年, Nike Basketball 為專責小前鋒的 Paul George推出首對簽名鞋PG 1, 或許能為平凡的Swingman 在選鞋上帶來新標準。
(圖自: http://news.nike.com/news/paul-george-pg-1)
Paul George 是現役第4位球員擁有Nike Basketball為他推出專屬的簽名鞋款PG 1, 在 PG 1 之前, 他曾穿著過 HYPERDUNK 系列、 ZOOM CRUSADER、 HYPERLIVE、 HYPERREV、KOBE系列等等, 有傳他比較喜歡ZOOM CRUSADER的低筒設計, 因此Nike Basketball 便找來近年經常參與及開發低筒鞋款的設計師 Tony
Hardman為 Paul George 主理PG 1 (ZOOM CRUSADER亦屬他設計鞋款之一)。
Tony Hardman參與開發的鞋款, 外形獨特、大膽運用不規則設計, 當中具備不少創新概念都屬他作風之一。在他設計鞋款的草圖中, 一般帶有鮮明的功能解釋, 甚至在細微的設計也有簡單說明, 例如在 PG 1上, 後跟的支援、前掌綁帶設計的用途、內外側用料的分佈等等。
首先從鞋身剖釋PG 1的性能, 外形屬低筒鞋, 鞋身是近期Nike Basketball 最常使用的襪套設計, 兩側各有三條疑似 Flywire 的索帶聯繫鞋帶, 前掌外底配置Zoom Air, 整雙PG 1 沒有使用很多特別技術, 最大特色是前掌鞋面備有了一片較神秘的綁帶設計。
卸除鞋帶後, 更突顯襪套設計, 鞋舌及鞋頭配以尼龍網面, 加上外側的仿皮結構, 大家會否覺得跟 ROSHE
系列、 PRESTO系列或者JANOSKI系列很相似嗎? 設計師從休閒鞋JANOSKI找來靈感 (但我個人認為較似
ROSHE ……), 利用休閒鞋的概念放進 PG 1從而帶來舒適感, 礙於尼龍網面相當柔軟, 設計於鞋頭內側加上TPU塗層, 為該位置提升耐磨。
對於籃球鞋使用襪套式設計, 我永遠在初期穿著都感到難以把雙腳套進的煩惱,
總是認為自己好像選錯尺碼; 在 PG 1 身上沒有鞋舌的空間作緩衝,
穿脫時同樣感到非常困難, 幸好有後跟的拉環令穿著時方便些少, 在穿著數次後, 鞋領口稍為轉鬆才開始容易套上。
PG 1 的襪套鞋身偏瘦長, 屬一般腳型的鞋楦, 剛穿上時較易感到貼腳及帶有壓迫, 但當經過一輪熱身, 鞋面的壓迫感很快便消失, 至於是否需要選擇較大尺碼
? PG 1屬貼腳型的鞋款, 比較適合正常腳型的球員, 前掌複合網面帶有較多空間, 而壓迫感主要來自鞋身兩側, 個人認為可考慮慣常的碼數, 畢竟PG 1 鞋身經數次穿著, 兩側的壓迫感會漸漸消失, 相對如穿著大半的尺碼, 經數次穿著後內籠或會出現過多空間感, 從而影響包覆, 因此建議原碼已合適; 假如屬偏厚腳型, 相信應難以穿著, 建議另覓更適合鞋款。
PG 1 最大特色是前掌鞋面的一片式綁帶設計, 綁帶利用4組 Flywire 與鞋面連接, 4組 Flywire 收藏於鞋面內靴與網面之間, 能避免Flywire過於緊貼腳面所帶來的不適; 而綁帶跟Flywire的連接位設於內側, 每當拉緊綁帶, 雙腳能感受到Flywire從外向內側壓下。設計頗有用處, 前掌網面具柔軟及輕微彈性, 楦頭亦偏闊, 綁帶設計代替最前端的鞋帶功能, 為前掌提供獨立的包覆及穩定効果。
以個人打波方式為例, 經常習慣急停跳投及切入上籃,
在球隊中亦經常需要走在箭頭 (即前鋒角色的工作之一), 急停動作頻率相當高, 假如楦頭有過多空間, 會直接影響前掌的反應、舒適度等等; PG 1 上的綁帶容許我進行適當調整, 或者在比賽中進行微調及收緊, 令前掌有更出色的反應和鎖定効果, 穩定性能更高, 整套設計完美運用了綁帶和Flywire的功能。
綁帶外層以塑膠包圍, 具有橡膠韌度, 或者會問:「走動時會否影響舒適?」經過多次實戰測試, 個人認為它沒有帶來任何不適, 綁帶弧度有助貼合雙腳減少不適, 活動依然相當自如, 唯一可能出現不適是綁帶把Flywire 拉得十分繃緊, 因此需穿上後再自行調節。
細心留意會發現綁帶上也暗藏 Flywire, 但個人感不到實際作用, 只是帶來了概念和美觀作用。
PG 1 鞋身內外兩側使用上仿皮及尼龍網面兩種不同的物料, 帶有Tony Hardman設計的不對稱風格, 仿皮設計主要用於中足外側至後跟, 對於較常切入上籃的球員可提供保護作用, 而中足兩側加上3組尤如Flywire 的纜索連接鞋帶, 雖然非Flywire 設計, 但同樣具備支撐功能, 對於一體式的襪套鞋身提供相當重要穩定作用。
較特別是低筒鞋身使用雙重物料, 設計參考ZOOM CRUSADER鞋身。 內層以柔軟尼龍素材帶來貼服及舒適作用, 鞋領高度剛好至足踝底部; 外層的仿皮鞋領則於足踝以下, 主要提供保護作用, 後跟亦內藏TPU以保持足踝以下的穩定性; 礙於 PG 1 只是低筒鞋款, 整雙足踝同樣缺乏支援, 因而在設計上將中底的 Phylon 向上伸延, 為後跟加強穩定性。
對於整體穩定表現, 個人認為還不錯, 踏上PG 1 較易感到後跟被包覆著、不易鬆脫, 而雙層鞋領能為後跟提供承托, 於切入時保持穩定作用; 不過, 內籠的綿層非豐厚型, 同時鞋跟並沒有配備任何緩震技術, 穿耐了容易感不適, 若能加厚鞋筒內的隔綿, 應有助提升後跟的舒適度。 另外也一提, 尼龍襪筒鞋身加上仿皮鞋面容易感侷促, 雖然網面鞋身已帶有透氣作用, 但經過多次測試後也同樣感到侷促, 透氣表現只屬一般水平, 如對透氣度有要求便需注意。
PG 1 中底只有Phylon 及前掌 Zoom Air, 外底紋模仿魚鱗狀設計, 結構相比鞋身較簡單。魚鱗鞋紋主要以橫、直細紋組成, 提供多向性的抓地。 在多次測試中, 細緻的紋路對於室內的木板場地有較佳的抓地表現, 急停反應很清晰, 不過於室外場地抓地較疲弱,
相當易沾上灰塵, 影響急停動作。
不過, 作為這次測試為 PG 1
Prototype 版本, 鞋底所使用的塑膠跟普通版本不同, 這款比較適合室內著用, 如多於室外穿著, 建議選購配備XDR耐用物料的 PG 1 較好。
中底較吸引是前掌的 Zoom Air配置於外底, 從鞋底刻劃出Zoom Air 的外形看, 屬較大面積的扇型氣墊。這種外露 Zoom Air 配置屬近年Nike Basketball 常見的設計之一, 藉由氣墊的貼地作用來提高雙腳的反應, 不過 PG 1 的前置 Zoom Air 非過份突出, 厚度約8 mm, 踏上後會稍微感到氣墊帶來的回彈反應, 但並非十分強烈回彈的一款; 由於前掌配備了Zoom Air, 令該位置的Phylon 比較薄, 更能突顯 Zoom Air 的作用, 對於切入、急停及起動快攻的動作帶來很大作用,
前腳掌的緩震表現亦較好。
在鞋跟沒有使用任何緩震技術下, 它反而帶有種塑膠結構的軟彈感, 雖然這種軟彈感經多次穿著便會漸漸減弱, 但對整體緩震表現沒有很大影響; 綜合PG 1 的整體緩震, 表現屬中等水平。
為加强步速, PG 1 鞋頭帶有稍微向上的設計, 穿上會感到有接近跑鞋的効果, 有利 Zoom Air 作出即時的反應, 亦帶有不錯的腳感, 對於經常急停跳投、切入上籃或快攻的球員, 均能提供不錯的反應, 不過, 這更易磨損該部份的鞋紋, 影響抓地表現, 如著重耐用度需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對於每位球員、Sneakerhead, 身邊總有一、兩雙特別有代表性的籃球鞋, 背後必定藴藏著鮮為人知的個人故事或經歷。而對於 Paul George, 相信 PG 1 Prototype將會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雙。整對鞋隱藏很多數字, 最明顯有鞋跟兩組數字, 66190317則是每對一樣, 661 代表Paul George 故鄉California 區號, 90代表他的出生年份, 317代表他現役球會Indiana Pacers的Indiana區號, 後一組則是每一對PG 1Prototype的編號, 每對都是獨一無二。同時兩個區號亦分別於綁帶上印有, 左腳是661, 右腳是317。
左右腳內側亦印有兩組日期,分別是Paul George的本人的出生日期和紀念女兒 Olivia 的一歲生日日期, 快到5月又會否推出生日版本呢?
順帶一提, 這次測試的 PG 1
Prototype 鞋墊上印有Paul George 簽名, 但只需穿數次便消失。
總 結 :
要細數PG 1 有甚麼性能上的 “個人” 獨到之處, 實際上各項表現都比較平均,
沒有一項是個別突出, 反之我很喜歡PG 1 的設計, 個人最喜歡的設計絕對是鞋頭的綁帶, 與 Flywire配合得相當出眾, 為前腳掌提供獨立的上鎖功能, 可讓穿著者於比賽中作出簡單而快速的調校, 更重要是它絕不會阻礙我們綁鞋帶 (穿過其他綁帶鞋款相信很明白那種感受……); 稍微向上傾的鞋頭加上放置於鞋底外的Zoom Air, 兩者恰當的配合有効地提升雙腳的反應, 例如對大部分直線急停的動作都很有作用, 但相對也直接影響鞋紋的耐用度, 只好建議室內穿著。中底只有簡單的配備, 但有不錯的緩震表現, 以中下價格的鞋款來比較, 已經算是不錯。唯一令人最在意是 PG 1 的尺碼貼合度, 鞋面所使用的複合式襪套設計,
很容易讓穿著者感到尺碼不合適及有一種似是綁緊鞋帶的錯覺, 個人感到它跟第一代的 HYPERREV感覺很相似; 襪套鞋身普遍在初時穿著會感到相當貼服甚至緊迫著雙腳, 但穿上一段時間後, 鞋身由緊迫轉為軟化, 假如鞋帶綁不好或者穿了大半尺碼, 很有機會在穿著過程中影響包覆効果, 而測試已屬 EP 版本鞋款, 不敢推算非EP版本將有甚麼効果...... 建議各位務必先試穿尺碼才選購。
PG 1是一雙近期我認為最能代表當今Swingman
及前鋒球員的鞋款, 各方面的功能和表現均展現很高穩定性, 非常切合Paul George 的全能球風, 入門級的價格更是它最大優勢,
假如你是球隊中一位中等身形的藍領球員, 以全能表現見稱, 那麼 PG 1 很值得你好好考慮。
特 點:
- 適合大部分的前鋒球員
- 向上傾的鞋頭配合前掌Zoom Air能為雙腳提供迅速反應
- 綁帶配合Flywire 為前掌提供獨立的上鎖功能
缺 點:
- 缺乏足踝保護
- 襪套鞋身初期難於穿著, 較適合一般腳型
- 鞋紋細密容易沾上灰塵影響抓地, 前掌鞋底紋耐用度低, 建議作室內場地穿著
- 襪套鞋身侷促, 透氣弱
- 建議試穿慣常尺碼
測試資料:
鞋 款 : PG 1 TS
Prototype EP
鞋 碼 : US 9.5
重 量 : 390g / 13.8 oz (左腳)
主 要 技 術 : 前掌綁帶、Flywire、襪套式鞋身、前置外露式Zoom
Air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