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7的文章

Kobe A.D. NXT 使用者説明書

自從Kobe A.D. NXT 發佈後,非常多人對鞋面的全新綁帶系統設計感興趣,究竟如何運用和處理? Footlocker 發佈3張Kobe A.D. NXT 使用者説明書,教大家如何處理這套鞋帶系統,現在我更想快點看到實物! Kobe A.D. NXT 將於4月3日星期一推出,如屆時能順利入手,立即再為大家示範。 Source: Footlocker IG

The COMPARISON – PG 1 vs ZOOM LIVE

PG 1 VS ZOOM LIVE ZOOM LIVE 與 PG 1 屬同一設計師 Tony Hardman所打造, 價格亦較接近。兩雙同屬今季低筒鞋款, ZOOM LIVE鞋筒比PG 1稍低, 後跟內的隔綿也稍薄, 但個人認為兩者分別不大, 唯一PG1優勝是鞋跟中底的 Phylon 向上伸延, 為腳跟的穩定性補强。 ZOOM LIVE使用 Hyperfuse鞋面及傳統鞋舌, 主要支撐功能依賴中足的綁帶, 可降低防外翻的可能性; PG 1 設有前掌綁帶和鞋身纜索, 雙重的支撐功能明顯比 ZOOM LIVE 優勝; 不過在穿著上, ZOOM LIVE 的傳統鞋舌設計比PG 1 的襪套型鞋身舒適得多, 而重點在於穿著者喜歡襪套鞋身或中足綁帶設計。 中底兩者均使用Phylon 配搭前置Zoom Air, PG 1的氣墊呈扇型、面積偏大, 並設於外底厚約8mm; ZOOM LIVE 設於中底內, 呈細少長方型, 同樣厚約8mm, 不過形狀上的分别足以令PG 1 有更好反應度,更加容易感受到氣墊帶來的回彈。 ZOOM LIVE 中底是令我感意外的一部分, 雖然只是一般Phylon配上前置Zoom Air, 竟然帶有種疑似Lunarlon 或 Boost 的軟綿感受; 對比帶有相近配置的PG 1, ZOOM LIVE整體中底明顯屬橡膠的軟彈性質, 當然不及更高檔次的緩震技術, 相反PG 1 就只有前置Zoom Air具明顯回彈, 鞋跟的回彈感接近零, 因此個人認為ZOOM LIVE的中底舒適度比較好。 至於抓地方面, PG 1 的鞋底紋主要以直、横方向結合魚鱗狀設計, 而ZOOM LIVE 的鞋底紋屬多向性細紋, 抓地稍勝PG 1。 緩震: 平手 抓地: ZOOM LIVE勝 支撐: 平手 反應性: PG 1勝 價格: ZOOM LIVE HKD$799 / PG 1 HKD$849 重量: ZOOM LIVE 12.3 oz / PG 1 13.8 oz 鞋頭離地高度: ZOOM LIVE 23mm / PG 1 35mm (左腳、相同尺碼量度)

The COMPARISON – PG 1 vs KYRIE 3

PG 1 VS KYRIE 3 自從PG 1 推出後, 最多人想知它和KYRIE 3 各有甚麼獨特之處, 主因兩者價格相近, 同屬中下級定價,很自然吸引度大增。首先PG 1 屬一雙低筒鞋, 足踝缺乏支援, 而KYRIE 3 屬中筒鞋款, 近足踝處高出一組鞋帶孔, 為足踝提供較有効支援, 足踝支援上勝 PG 1。 KYRIE 3 內外的獨特配置亦能提供很高的靈活度, 與 PG 1 的低筒設計不相伯仲。不過, KYRIE 3的包覆効果只能依靠鞋帶控制具柔韌度的Kurim鞋面, 反觀 PG 1 兩側備有索帶, 對整體支撐有較好表現; 但如要選哪一雙方便穿著, 一定是傳統設計的 KYRIE 3優勝 , 因鞋舌能作為緩衝區這一點已令穿著容易很多。     鞋底設計是 KYRIE 3 的賣點, 帶弧形外底、前掌特別設計的獨立抓地點, 為提高雙腳動作的流暢性、反應和牽引作出很獨特的設計, 這方面絕對是近期做得最出色的一對, 並利用傳統魚骨紋提供穩定的抓地性能。PG 1的魚鱗狀鞋紋都能提供出色的抓地, 但對於腳步流暢性存在很大分野, 主要在於內側楦頭以下的弧度, PG 1 呈直角, 雖然外底設計向上伸延, 但只能提供抓地作用, KYRIE 3 楦頭則偏圓, 於左右急停或變速的動作中有明顯優勢。 不過於緩震和中底的舒適上,  PG 1 使用偏軟的Phylon 加上扇型的前掌Zoom Air, 完全擊倒只使用的後置 Zoom Air 及偏硬的中底, KYRIE 3 不論穿多次都只感受到微弱的Zoom Air回彈; 兩者就是取決於舒適度、與腳步的流暢度和反應性。 兩款鞋另一特點值得衡量就是前掌的設計, PG 1 綁帶系統與 KYRIE 3的彈性網面, 兩者都是通過動態的 Flywire, 為前掌提供可調校的功能。兩者均是我近期最喜歡的支撐設計, 以功能來比較兩者不相伯仲, 同樣具備很高穩定性, 但論方便及舒適, 我會選 PG 1 , 畢竟能讓人隨時隨地調節Flywire, 而 KYRIE 3 則要從綁鞋帶一刻才能調校, 另外鞋頭偏硬也有影響舒適度。 緩震: PG 1 勝 抓地: KYRIE 3勝 支撐: 平手 反應性: KYRIE3勝 價格: KYRIE 3 HKD$899 / PG 1 HKD$849

The COMPARISON – PG 1 vs HARDEN VOL.1

PG 1 VS HARDEN VOL.1 HARDEN VOL.1 是近期較大熱之一款, 但相比近期低筒鞋款中定價亦屬最高一對; 鞋領比PG 1 低, 意味著足踝完全外露, PG 1 則稍微覆蓋足踝; HARDEN VOL.1後跟內的隔綿較厚, 但腳跟包覆效果則PG1較佳, 相信因內層襪套提供的效果。 HARDEN VOL.1使用全掌 boost完勝 PG 1, 不過反應方面則是PG 1 較好, 主要原因是PG 1 鞋頭有向上傾的設計及前掌稍薄配合外置 Zoom Air, 有利提升步度。 兩雙均為鞋頭加入特別設計, HARDEN VOL.1以外罩的方式出現, 主要可增加耐用, 但楦頭顯得空間較多, 適合偏闊腳型, 對於部分球員或需穿著細半尺碼。PG 1楦頭內的空間感一般,  鞋頭外側屬網面、內側有TPU塗層提升耐用, 前掌綁帶提供上鎖功能, 亦方便調校, 包覆效果PG 1較優勝。 HARDEN VOL.1 鞋身設有 5 組鞋帶孔配以不對稱鞋帶系統令穿著相當方便, 亦有助提高舒適度, 鞋面和鞋帶營造外側繃帶的覆蓋概念, 從而提供穩定, 整雙支撐性集中於中足位置;  PG 1 只有4 組鞋帶, 前掌綁帶設計就如代替最前一組鞋帶孔, 利用兩側索帶及襪套設計提供包覆, 為前掌及中足個別提供獨立的支撐効果, 假如在沒有腳型的考慮下, PG 1 較佔優; 從整體設計 PG 1 配合一般腳型較好, HARDEN VOL.1則較適合偏闊腳型。 抓地表現上, PG 1 以魚鱗狀的細緻鞋紋提供抓地効果, Harden Vol.1 鞋底紋以大小不規則的菱形立體紋組成, 配合面積偏闊的鞋底提供抓地, 兩者都能表現出銳利的抓地性能, 兩者分別主要視乎鞋底對接觸地面的面積分佈。       緩震: HARDEN VOL.1 勝 抓地: 平手 支撐: PG 1勝 反應性: PG 1勝 價格: HARDEN VOL.1 HKD$1299 / PG 1 HKD$849 重量: HARDEN VOL.1 15.6 oz / PG 1 13.8 oz 鞋頭離地高度: HARDEN VOL.1 25mm / PG 1 35mm (左腳、相同尺碼量度)

The COMPARISON – PG 1 vs KOBE A.D.

PG 1 以 Paul George 的前鋒角色作為首對簽名鞋, 趨向全能型的低筒鞋款, 有如球場上的 Swingman, 切合多種類型球員, 但現今有多款適合後衛至前鋒球員的鞋款, 跟 PG 1 又有甚麼分別, 以下找來幾雙個人認為最近  3 個月  較接近的鞋款作比較。 PG 1 VS KOBE A.D. 低筒籃球鞋已是現今大趨勢, 當中KOBE系列一向屬低筒鞋款中選材質素較高的一兩款, 雖然已改名為KOBE A.D. , 但依舊配設了上乘材料。 兩者相比, PG 1的反應性有較佳表現, 主要是PG 1 鞋頭向上傾的設計顯著、前掌較薄, 有利起步動作。KOBE A.D. 屬低筒鞋當中最低的一款, 對比設有內靴襪套的 PG 1感到較缺乏安全感, 但靈活性方面, KOBE A.D. 則有相當明顯的優勢。 兩雙鞋面的配置方向趨向兩種極端; PG 1 以襪套鞋身設計, 鞋面利用尼龍配搭仿皮, 屬偏軟鞋身, 但極需要配合腳型才能提供包覆和舒適度, 較適合一般腳型; 而KOBE A.D. 使用傳統鞋舌設計, 鞋舌可為腳背提供緩衝區, 而鞋面偏硬及堅韌, 鞋身設有 Flywire, 需穿著多次才感軟化及舒適, 而包覆度主要依賴鞋帶來控制; 單純以支撐性比較, KOBE A.D. 稍為優勝, 但論舒適度則視乎腳型, 這方面較難給予評價, 不過可肯定舒適與支撐性將成為挑選兩雙鞋的主要考慮因素。 KOBE A.D. 中底以Lunarlon 為主體並於後跟加上 Zoom Air , 而PG 1 只使用一般厚度的 Phylon 及前置 Zoom Air, 兩者相比舒適度相若, 穿上KOBE A.D. 不會感受到很多 Lunarlon 的柔軟和回彈, 但後跟的Zoom Air 比較容易感受。 穿上PG 1 的感受就如將 KOBE A.D. 的中底前後置互換, 前掌稍微感到Zoom Air的回彈, 鞋跟並沒有明顯回彈; 於緩震表現上, 配置上 Lunarlon 的 KOBE A.D. 稍勝, 主要分別在於連續穿著練習60至90分鐘後, 便會感到兩者中底對雙腳的酸疼感有所分別, 而KOBE A.D. 對舒緩酸疼方面表現較好, 也許是Lunarlon 的優勢吧……假如非進行深度訓練或長時間穿著, 則認為兩者分別不大, 只是中底前後配置對調而言。 至於抓

PG 1 與 CRUSADER 和 RUN THE ONE

PG 1 以 Paul George 的前鋒角色作為首對簽名鞋, 趨向全能型的低筒鞋款, 有如球場上的 Swingman, 切合多種類型球員, 但現今有多款適合後衛至前鋒球員的鞋款, 跟 PG 1 又有甚麼分別, 以下找來兩雙跟PG 1 有密切關係的鞋款作比較。 PG 1 據說跟隨 ZOOM CRUSADER 的設計 , 可肯定是兩者都與設計師 Tony Hardman 有關。首先 PG 1 的鞋領模仿 ZOOM CRUSADER 的複合式鞋領設計 , 但 PG 1 鞋領較高。 PG 1 鞋身完整呈現襪套設計 , 鞋身外側加上仿皮層提供支撐 , ZOOM CRUSADER 則是由襪套內籠配搭外層 Hyperfuse 鞋層 , 鞋面是一層與兩層的分別 , 在支撐上 PG 1 稍勝 , 主要是前掌的綁帶系統提供獨立鎖定 , 鞋身連接鞋帶的纜索亦提供不錯的支援。 在鞋筒上 , 兩者雖有接近的外貌 , 但設計與舒適度有很大不同。 PG 1 鞋跟中底的 Phylon 向上伸延 , 從而提供腳跟的包覆 , 內層的鞋領比較厚 , 穿上後會比較舒適 ; ZOOM CRUSADER 則依靠外層的 TPU 提供包覆 , 而內層的鞋領同様有加厚設計 , 但下相比較薄、包覆不及 PG 1 高。 除 ZOOM CRUSADER 外 , 個人認為 , 穿著 PG 1 的感覺跟 ZOOM RUN THE ONE 最接近 , 同樣又是 Tony Hardman 的設計 , 兩者同樣是襪套鞋身 , 初期穿著也感困難 , 不過兩者鞋筒高度上有很大分別 ; ZOOM RUN THE ONE 是一雙完全曝露足踝的鞋款 , 重心相當低 , 腳跟零保護 ; 相比下 PG 1 在這方面稍為優勝。 ZOOM RUN THE ONE 兩側也利用索帶與鞋跟連接 , 但在這裡是固定設計 , 而在 PG 1 上的纜索較接近 Flywire 的概念 , 帶有動態効果 , 因此支撐上 PG 1 較優勝。 ZOOM RUN THE ONE 鞋身帶有非常多透氣網 , 比 PG 1 更具有出色透氣度。 ZOOM RUN THE ONE 可形容為 ZOOM CRUSADER 的進化版 , 楦頭外設有一層 Hy

PG 1 - 藍領之代表作

兩年前我曾經跟本港著名 NBA 評述員 - 張丕德討論過一個問題 : 「近 20 年 的 籃球運動有甚麼改變 ? 」 , 最大的分別相信是 賽事 的比數。 在 90 年代 後期 , Hand checking 球例改變 , 造就了 不少 機會給 一眾 突破型的球員發揮 , 自此 出現較多 Swingman ( 又名搖擺人 ), 甚至在 NBA 歷史 當 中 , 有不少亮麗及深入民心的 得分鏡頭都由 Swingman 創 出來 。由當時開始 , Swingman 類型的 球員 就好像成為了一種模仿潮流 , 在校內或街場都不時見到有球員接過傳球、一個探步或插花嘗試晃過對手 , 再 First Step 直搗籃底。在球隊中 , 這類 Swingman 類型的 球員 能司職後衛至前鋒的角色 , 比賽中攻守需要全面。 但到近幾年 , 自從下起一場又一場的 ” 3 分雨 ” , 將賽果比數推高 , 令不少人能 從娛樂角度來看待一場球賽 , 機動化、快攻式的隊伍漸多 , 每位球員再沒有明確角色 , 中鋒有 3 分射程 , 後衛隨時要夾擊內線球員 , 在於球員角色人人均等下 , 沒有專長的 Swingman 已趨向藍領 ( 擁有極佳體力、防守是重點、得分永遠不是第一位 , 但任何進攻角色也要做 , 或俗稱 ” 雜工 ”……) 對於現今踏實的藍領球員 , 需從事多種角色 , 但沒有多少對專為 Swingman 而設計的籃球鞋 , 如要選最貼切的代表鞋應該只有 Hyperdunk 系列。 今年 , Nike Basketball 為專責小前鋒的 Paul George 推出首對簽名鞋 PG 1, 或許能為平凡的 Swingman 在選鞋上帶來新標準。 ( 圖自 : http://news.nike.com/news/paul-george-pg-1) Paul George 是現役第 4 位球員擁有 Nike Basketball 為他推出專屬的簽名鞋款 PG 1, 在 PG 1 之前 , 他曾穿著過 HYPERDUNK 系列、 ZOOM CRUSADER 、 HYPERLIVE 、 HYPERREV 、 KOBE 系列等等 , 有傳他比較喜歡 ZOOM CRUSADER 的低筒設計 , 因此 Nike Basket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