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KYRIE 1 / 2 / 3 分析

KYRIE 系列已經推出至第三代, 大家對KYRIE 的注目度主要集中三代相互比較; 假如將這三代KYRIE進行分析, 究竟有甚麼改變?
(KYRIE 1-3 由上至下排序)
首先從鞋面物料開始, KYRIE 1 整幅鞋面使用Hyperfuse, 鞋面所使用的技術是三對中最少, 較特別是鞋跟帶尖角的穏定設計。
KYRIE 2 鞋面最突出設計是中足上的魔術貼綁帶, 由外向內綁並將鞋身分配成前後兩部分, 鞋頭至中足使用Hyperfuse, 鞋筒部分為尼龍紡織網面。
KYRIE 3 鞋面可分成三部分, 鞋頭最前端使用Hyperfuse, 第二部分為首兩節鞋帶位, 結構以柔軟及具彈性尼龍配合Flywire形成, 最後部分由中足至鞋筒, 使用名為Kurim的TPU塑膠面配合尼龍組成。
三對當中, 整體鞋面最具包覆是KYRIE 2, 主要因為中足的綁帶, 其次為 KYRIE 3, 主要因為前掌的 Flywire 可調節鬆緊及Kurim 鞋面較貼服。
至於鞋筒, 高度次序分別為 KYRIE 2 > KYRIE 3 > KYRIE 1; KYRIE 2 鞋領足夠覆蓋整雙腳踝, KYRIE 3 是剛好覆蓋著足踝, 而 KYRIE 1 鞋領只是剛剛到足踝, 而三雙鞋的包覆効果和高度次序相同。
(左起KYRIE 1 / KYRIE 2 / KYRIE3)

KYRIE 2 是三雙中唯一設有U形後鞋領, 而 KYRIE 3 是於左右兩側設U形鞋領,  KYRIE 1 鞋領只有泡沫綿物料加尼龍。 比較特別是KYRIE 3內側鞋領換上尼龍網面, 把鞋筒形成內軟、外挺的不規則設計, 足踝支援與靈活兼備。 於靈活度方面, 三雙KYRIE差不多相同, 而KYRIE 3 與KYRIE 1最相似, 分別在於足踝的包覆, 如要排序, 結論是 KYRIE 1 > KYRIE 3 > KYRIE 2。

 KYRIE 1
KYRIE 2
KYRIE 3
值得注意是內靴襯布的改變, KYRIE 1 和 KYRIE 2 只是一般尼龍, 而 KYRIE 3同樣使用尼龍, 並於後跟底部用上較粗糙的襯布, 對腳跟鎖定帶來幫助; 雖然 KYRIE 1 後跟外加上TPU穩定設計, 但對於腳跟鎖定作用不大, 在腳跟鎖定上 KYRIE 3 則最出色。

早在KYRIE 1, 設計上已有考慮前掌鎖定概念, (即上圖KYRIE 1 前掌V型紅色位置) 但効果一般, 反而讓穿著者感到過於貼服, 帶來壓迫感。 KYRIE 3 以尼龍網面配合Flywire 組成固定帶, 令穿著者易於調節鬆緊, 尼龍網面亦帶有彈性及透氣孔提升舒適度, 而KYRIE 2 前掌則沒有任何相類似設計, 這方面可謂 KYRIE 3 完勝。不過要注意, 大中華區的KYRIE 3 EP 版本楦頭比美版闊, 空間感較多。
一項較少穿著者留意是鞋帶排序方式, KYRIE 1 的鞋帶孔以平行排序, 而 KYRIE 2 和 KYRIE 3 則偏向外 (上圖的 KYRIE 3 為左腳, 另外兩款為右腳); 這種配置可令各種腳部動作, 如歐洲步或急停轉向更自然、舒適。
當三對同時比較,  會發現 KYRIE 系列的鞋面從第一代至第三代有明確進化, 而 KYRIE 3 的設計是三雙中存在最多細節的一款, 對於鎖定和穩定性有較好的改善。
至於包覆効果, KYRIE 2 則是三雙中最好, 主要優勝原因是中足上的綁帶可自行收緊來調校包覆度, 另外足踝內層的隔綿較厚和鞋領偏高也有助包覆, KYRIE 3 雖有多項不同設計支援足踝, 但它的鞋筒畢竟較KYRIE 2 低些少, 內靴隔綿層也較 KYRIE 2薄, 為靈活度進行輕量化, 因此KYRIE 2 在包覆効果上完勝另外兩雙 KYRIE 。

外底是 KYRIE 系列的主菜, 每一代都花不少心思設計, 三雙鞋底紋各有特色。
KYRIE 1主要是密集的魚骨紋, 前掌的魚骨紋向外彎曲。
KYRIE 2 以多向性鞋底紋, 配合前掌較大的軸心圈及加深的坑紋。
KYRIE 3 主要使用密集的魚骨紋, 於前掌特設兩個獨立軸心成為抓地支點。

(KYRIE 1-3 由上至下排序, 左 - 外側, 右 - 內側,)
KYRIE系列除鞋底紋設計特別外, 鞋頭兩側的外底亦増設向上伸延, 以提升多向角度的抓地和穩定; 從左右內外兩側比較, 三代各有分別。(註: KYRIE 1換上 All Star配色比較, 因鞋底顏色較突出)
KYRIE 1 的外底伸延覆蓋高於中底, 屬外底的同一層物料 (即上圖第一行透明底部分) , 外側呈直角, 而向上伸延部分是三雙中最多。
KYRIE 2 鞋底首次使用較圓潤設計, 而外側鞋底向上伸延部分反比KYRIE 1 少, 伸延部分只是覆蓋至中底大概中間的位置, 並帶波浪形, 內側覆蓋高度和KYRIE 1 差不多, 礙於鞋底圓潤, 前掌中底為三款中最厚, 感覺前掌好像升高了。
KYRIE 3 鞋底首次增設獨立軸心點, 外底向上伸延部分反而不算多, 內外兩側的分佈比較平均, 雖然鞋底帶有弧度, 但比對KYRIE 2外側較貼地、內側相若, 這與獨立點的突出鞋紋有關, 而前掌中底為三款中最薄。

(KYRIE 1-3 由上至下排序)
從正面觀察, 明顯發現KYRIE 2 的圓潤設計, 鞋底接觸地面的支點集中於中心點, 而KYRIE 1 接觸地面屬最大面積的一款, 至於 KYRIE 3內外兩側較圓。

對於KYRIE 2 和 KYRIE 3前掌的獨特設計, 分別可留意兩者的突起位置, KYRIE 2集中於中央弧型外底, KYRIE 3 兩獨立點設計也較突出, 相應穩定度也較高。

再細緻些分析, 在三雙 KYRIE 鞋頭當中, KYRIE 3 鞋頭微曲向上的情況屬三款中最多, 設計對於起步動作更暢順, 提供更快的反應。
在抓地上的比較, KYRIE 1 的外底面積較大, 全面魚骨紋真的好像咬緊地板不放, 如只是單純比較抓地, KYRIE 1 > KYRIE 3 > KYRIE 2。
至於反應性和穩定度, 甚至腳感, KYRIE 3 較優勝, 畢竟前掌較薄, 外底兩個獨立點是關鍵, 雙腳可直接感受兩個獨立點帶來的優勢,  而彎曲的外底也提升腳步的反應, 整雙外底注重切入的穩定性而考慮, 因此這方面 KYRIE 3完勝。

在足弓位的比較中,稍為特別是 KYRIE 2 的位置偏向後跟, 而足弓高度KYRIE 2 及 KYRIE 3 屬高足弓, KYRIE 1 較低, 這也解釋為何較多偏平足的球員喜歡KYRIE 1。

至於緩震方面, 三款表現也是一般, 實在沒有甚麼可比較; 但有些穿著者認為 KYRIE 1 較舒適, KYRIE 2 或 KYRIE 3 的 Zoom Air 並不容易感受彈性, 就這點我試著分析。
KYIRE 1 只有前置 Zoom Air, 後跟並沒有設置任何緩震技術, 中底只有使用一般的 PHYLON, 但有穿著者認為後跟較軟, 全因是後跟的PHYLON帶來的軟綿緩衝 (上圖中底後跟黑色位置), 同時外底十分薄(上圖後跟底部紅色位置), 偏軟質感全是來自塑膠質感而非任何緩震技術。

KYRIE 2 和 KYRIE 3 均設置後跟 Zoom Air, 而兩者前掌並沒有設置任何緩震技術, 後跟帶有輕量回彈力。 至於兩者回彈感方面, KYRIE 2 比 KYRIE 3 較明顯些少, 主要是KYRIE 3 外底的厚度所影響。
對於三款KYRIE 的緩震, 三雙也是表現一般, 排名相等, 分別在於穿著者對Zoom Air 的需求多與少, 而唯一特別的是 KYRIE 2 用上ORTHOLITE 鞋墊。

當初KYRIE 1 推出時感覺粗糙, 有不少新概念衝擊, 帶種仍在試驗的感覺; KYRIE 2 開始嘗試大膽設計; 到今年的 KYRIE 3 設計細節更多, 整雙鞋顯得更成熟。  3年來抓地和鎖定能力依然是KYRIE系列著重的設計, 反應性和足踝支援亦逐漸提升中, 確立了中筒後衛鞋的主旋律。有一點值得留意是緩震3年來沒有改變, 另一點沒有很大改變的是價格,今年的KYRIE 3 依然是 USD$120,希望將來不要加價或不要漲價太高吧!
在一年前KYRIE 2 的鞋評中, 我用過小型坦克車與電單車來比喻 KYRIE 1 和KYRIE 2, 現在看來比喻還適用, 只是 KYRIE 2 是一輪普遍街上的電單車, 至於KYRIE 3 好比一輪具較多功能、穩定更高的競賽用電單車。 假如問怎樣建議哪一款? 想平穩、結實可考慮KYRIE 1, 想有更高切入腳感和穩定度可考慮 KYRIE 3, 如想有足踝較好的支援, KYRIE 2 或 KYRIE 3也可, 在乎你的需求; 希望以上建議能幫助大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OBE8 SYSTEM / + SYSTEM 鞋評

Eric Avar曾經於訪問中講過 :「我很喜歡跟Kobe Bryant合作 , 他是一位很進取、渴望提升球場上的表現 , 喜歡接受新嘗試、新挑戰。」 2008年 , Kobe Bryant向Eric Avar提出一句 「Why not low cut」, 便出現低筒為主ZOOM KOBE4,令KOBE 系列進入新履程 ; 其後KOBE 系列更以低筒為主 。 到2012年 , Eric Avar設計出的最輕的籃球鞋 – KOBE 8 SYSTEM , 嘗試挑戰比跑鞋、足球鞋更輕的籃球鞋。 KOBE 系列一直以黑曼巴 (THE BLACKMAMBA為Kobe Bryant綽號) 為設計概念 , 盡量令外觀更似蛇 , 但很多時只局限於外型上 ,有時鞋面所用物料較硬容易變形,舒適度也不太突出; 這次設計師Eric Avar希望令KOBE 8 SYSTEM內外都有蛇的影子 , 首次於籃球鞋中只用上ENGINEERED MESH UPPER ,令鞋身意想不到的輕、軟 ; 柔軟的鞋身配合簡簡單單的暗花及配色 , 足以令外觀有如蛇皮。 鞋面用上的 ENGINEERED MESH UPPER為一種全新超輕盈特製網面 , 一片式鞋面設計 , 表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孔 , 同時十分貼腳 , 令其極為透氣 , 有如第二重皮膚, 這種高透氣性可算近年少見。 為了令鞋面更貼服腳面 , 第五鞋孔 (圖中紅格位置) 刻意設置較低 , 縛緊鞋帶後可令鞋身更貼覆腳面 , 穿上後令雙腳更感自然。其設計以貼腳才發揮最佳包覆度, 建議選購時選擇合身便可,無需加大尺碼。 更多資料: Nike Officially Unveils 'Engineered Mesh' from SC http://solecollector.com/news/nike-officially-unveils-engineered-mesh-/  實戰中 ,第五鞋孔設置較低未有影響腳面不適 , 而鞋舌上設計也歸功不少。鞋舌上加入的泡棉填充物料為鞋帶位的壓力提供了緩衝 , 加上設有兩個鞋帶鎖定位 , 每當走動時鞋舌也穏定覆蓋腳面 , 為整體舒適感起了很大作用。   鞋身網面物料非常柔軟、纖薄 , 為固定其外形,鞋面內設有多組固定層(黑

NIKE HYPERDUNK LOW 鞋評

NIKE HYPERDUNK 2012 推出已接近一年 , 很多人對於 DYNAMIC FLYWIRE 效用 , 起初由懷疑、抗拒到現在的接受、信賴 , 這對 DYNAMIC FLYWIRE 設計有一定程度的認同 。 而每年 HYPERDUNK 系列均推出低筒款 , 今年亦不列外 , 設計師把高筒的設計完完全全改變 , 對各位喜歡籃球鞋的 Sneakerhead 及球員們會如何選擇,愛或恨 ? HYPERDUNK 2012 LOW 鞋身外觀上大致與 高筒相似 ; 鞋側用上 外露 DYNAMIC FLYWIRE 技術 , 但所採用面積較高筒為少 , 以 US 9.5 為例、低筒每面只有五組 ( 高筒則有九組 ) 。 以兩款鞋同時比較 , HYPERDUNK 2012 LOW 的 DYNAMIC FLYWIRE 明顯較疏 , 更删減接近足踝位置的 FLYWIRE 。 整组 DYNAMIC FLYWIRE 系統主要為腳掌 提供穩定性 , 於轉向、迅速移動時鎖定 腳掌。 鞋頭內外位置同樣備有 FLYWIRE 但不明顯 , 相比高筒 HYPERDUNK 2012 凸出的 FLYWIRE 較為低調。於 HYPERDUNK 2012 推岀後 , 很多球員發現不同版本有不同感覺 , 例如有 XDR 鞋底的 前腳掌較闊 ,  而有大部分非 XDR 鞋底的前 腳掌較尖 , 令 很多人都感到中足趾關節位置 ( 即前腳 掌近腳 趾段 ) 有明顯壓 迫感 。 HYPERUDNK 2012 LOW 前腳 掌 以劃一設計 , 鞋頭的 FLYWIRE 由凸出、粗大改為低調而幼小 , 減低前腳掌所引起的壓 迫感令舒適度提升。 一年前 HYPERDUNK 2012 發表時 , 說明會上提到 DYNAMIC FLYWIRE 効用在於運動及衝擊時拉緊 , 維持雙 腳的 穩定性 ; HYPERDUNK 2012 LOW 當場上做出急速轉向或敏捷動作時 , DYNAMIC FLYWIRE 保持了良好的穩定水平 , 發揮其應有作用。 但 HYPERDUNK 2012 LOW 只保持 HYPERDUNK 2012 高筒於 前腳 掌的 穩定性 , 足踝至後跟 位

籃球鞋 · 評 ANTA KT3 - 全能型戰鞋

自從安踏於 2017 年宣佈前 adidas 設計師 Robbie Fuller 加入 , 對安踏鞋款設計的確上帶來不少衝擊 ;  Robbie Fuller 過往設計鞋款中最為人熟識有 : adiZero CrazyLight 、 Wall 1 、 adiZero Rose 2.0, 來到安踏 , 他首個參與的大型設計就是 – KT 3 。 外觀上、 KT 3 跟前兩代風格完全不一樣 , 少了遲鈍、老士味道 , 換來具戰鬥格外形 , 更首次配合全織面鞋身 , 實戰狀態又會否跟外形匹配 ? Size Fit KT 3 的尺碼是最大困惑 ! 於去年 11 月期間 , 小編買入第一對 KT 3 , 當時尺碼為 US 9.5; 首次上腳 , 鞋內大少、尺碼屬正常 , 只是楦頭有些少寛闊   ( 因 ANTA 屬一間內地的運動品牌 , 主要以亞洲人的扁平腳型鞋楦打造 ), 初期問題不算大。但當著用 5 次以上 , 開始感到內籠空間感越來越大 , 期後更加要穿加厚綿襪改善空間感。 到近期 , 小編決定買入另一雙細半碼的 KT 3 (US 9) 再進行測試 ; US 9 鞋面相當貼腳屬預期之內 , 當數回著用之後 , 織面鞋身經過熱身逐漸開始軟化 , 腳背的壓迫感亦隨之消失。 至於 KT 3 尺碼 , 小編難以提出建議 , 因為它的尺碼隨著穿著時間而作出改變 , 這正是 KT 3 存在的問題 , ( 我迫不得已買下兩對 ...) 。假如只買一雙 KT 3 穿著數次 , 相信任何尺碼又有甚麼所謂 ; 但假若想作為您場上的戰靴 , 嘗試挑戰細半碼吧 ! ( 圖自 ANTA.cn) ANTA 尺碼表一直沒有 US 10 及更大尺碼 , 假如 ANTA 想進軍更多海外市場 , 衷心建議改善這一套尺碼 , 以及考慮更多外國人腳型。 Support 整雙 KT 3 的 SUPPORT, 重點集中於鞋筒。 KT 系列由第一代開始使用中筒設計 , 這是因應 Klay Thompson 對中筒鞋的要求 ; KT 3 改用中筒近乎完全高筒鞋的設計 , 鞋領高度足以包覆整雙足踝。 鞋筒內靴設置額外填充隔綿 , 加強足踝承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