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訪:香港NBA評述員 - 張丕德 (Peter)


如一場球賽沒有評述, 任憑球員有幾優秀、技術有多超卓, 相信都只會成為一場悶得令人打嗑睡的賽事 ; 而評述員的出現往往令賽事變得生動有趣。
90 年代中期,香港開始引入NBA 賽事並於免費電視台《亞洲電視》上進行播放,回想當年只有每星期天一次的節目《NBA地帶》可以看到 NBA 的資訊、球賽,相信有很多人都試過一大清早便起來、坐在電視機前等節目開始。 節目所吸引人的不單是NBA 資訊, 他們為球員所設計的綽號更加風趣、扺死, 完全展示出最地道的港式語言文化。 時至今日, 仍有很多人對這些綽號感到好奇和疑惑, 究竟這些綽號代表著甚麼? 又有甚麼出處 ? 為了令更多人知道關於球員綽號因由,特別找來香港著名籃球評述員張丕德 (Peter), 分享當年入行經過、球員綽號來歷及作為評述員的生涯。




Q1. 作為香港最知名的籃球評述員, 講波已超過廿載, 請問當初有甚驅使您入行?可以分享一下您入行前的經歷嗎?

Peter:
當初, 我從無想過做籃球評述員; 我大學時期於美國主修工商管理, 還未畢業已有保險公司錄用, 但總好似覺得不適合自己; 當時為19895-6月期間, 而這段其間發生很多事情, 我想放一段假期, 因此更想把工作先延遲數月才開始, 先回到香港放暑假。 這段期間我到親戚家中暫住, 每日留意報紙上的求職版, 搜尋下有沒有適合工作, 結果找到一份到桂林教授英文的工作, 並以教書展開了人生的職業生涯, 一份完全與籃球無關的工作。
一年後回到香港, 再次尋找另一份工作; 我輾轉打過數份與員工培訓相關的工作, 亦曾於亞視幕後工作過3個月。直到1994, 我再找工作時於報紙上看到有線電視請兼職美式足球評述員, 那時我就想:「能夠放工後, 夜晚去講兩場波、又有波睇又有錢收都不錯呀。」就這樣開始與評述員角色扯上關系,更有趣是當時聘請我的老闆跟現在聘請我到 [ NOW ] 工作的老闆, 竟是同一人 ; 亦由這個評述員的途徑令我認識了簡而清。
大概1994年底, 當時亞視第一次於亞洲地區製作NBA節目, 他們很需要新面孔的主持, 而八哥(簡而清)更建議我去嘗試; 相信這個年頭, 任何人被簡而清指名去嘗試做一件工作, 應該沒有拒絕的理由……(若然不認識簡而清, 可以上網搜尋下他的歷史) 就這樣我正式跟 NBA 扯上關系, 開始了籃球評述員的生涯直至今日。


Q2. 假如當初沒有主持《NBA地帶》或接觸籃球相關的工作, 您估計自己現在做甚麼職業?

Peter:
假如沒有主持《NBA地帶》, 估計很有可能是律師, 因為當時已修讀工商管理學士學位, 並準備修講與法律相關的學士學位, 但當時已回港生活, 很大可能做一些跟員工培訓相關的工作。


Q3. 當年《NBA地帶》最令人深刻是球員別名; 很多人都對這些綽號好感興趣, 有甚麼啟發到您們去創作這類名稱?

Peter:
當時剛開始於亞視工作, 他們已經找來八哥 (簡而清) , 很有系統地把每一隊球隊、每一位球員名字翻譯, 當時ESPN 19954月廣東話正式開台, 比《NBA地帶》還遲了半年左右, 但當時他們已經跟八哥有連繫;  八哥當時已經為兩間電視台 (亞視 , ESPN) 做幕後的工作, 翻譯球隊球員名、綽號, 兩台的資料都由他一手包辦, 所以這些球員綽號均由他創作。當時90年代, Internet 並不普及, 所有資料不能輕易得到, 他就總有渠道得所有資料, 而很多名字都經過思量, 超過9成的創作都出自他手筆, 我真的非常佩服他。


Q4. 以下有一大堆球員綽號, 有沒有一些您完全沒有聽過或見過? (大部分於網上找到)

Peter:
其實大部份綽號, 都是早期由八哥改, 每次評述前他們 (亞視) 已經準備好一大堆資料。



假設當日MiamiNew York, 他們會提供各隊的資料給我們, 包括球員中文譯名、球員花名, 希望我們評述時可以用上; 由於他們想將 NBA 於香港推廣, 所以認為利用比較地道、廣東話式的綽號, 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但當時我發覺評述並同時講譯名、又要講綽號很困難, 加上有些球員連見也沒有見過, 要即時講他們的名字是相當困難, 而且籃球比賽節奏非常快, 當你反應過來時, 可能已經由攻轉守......後來發覺這樣未免野心過大, 與制作節目的工作人員商量及篩選過後, 決定只講各隊的主力球員名及較特別的球員名, 簡化了大部分後備球員名字。

(由於綽號過多, 我並無逐一提問, 請見諒..)
2000年前
鬼見愁 - 莫寧 Alonzo Mourning
泥水佬 - 美臣 Anthony Mason (Peter: 因為MASON其實解作泥水佬, 所以直譯過來)
大貓 - 卡亞 Antoine Carr
立陶宛貓王 - 沙邦尼斯 Arvydas Sabonis (Peter: 當時他於立陶宛知名度非常高, 相等於貓王)
飛將軍 - 艾菲利莊遜 Avery Johnson
大黃蜂 - 巴郎戴維斯 Baron Davis
大笨鐘 - 華萊士 Ben Wallace
加拿大牛 - 威靈頓 Bill Wennington
無法無天 - 歐羅 Bo Outlaw (Peter: 無法無天就將他的英文名OUTLAW直譯過來)
大鄉里 - 里維斯 Bryant Reeves
黑貓 - 斯巴洛斯 Cedric Ceballos
惡漢/爵士/坦克車 - 巴克利 Charles Barkley
董事長 - 屋利 Charles Oakley (Peter: 因隊中的地位感覺很有霸氣, 有如CEO)
雙槍將 - 獲特 Charlie Ward (Peter: 因當時他有玩兩種運動, 美式足球和籃球)
白人洛文 - 德利 Chris Dudley (Peter: 如洛文, 進攻能力差, 只懂搶籃板)
左手神將 - 穆連 Chris Mullin
小巴克利 - 韋達斯潘 Clarence Weatherspoon
滑翔人 - 德士拿 Clyde Drexler
大力老鼠 - 史杜達米亞 Damon Stoudamire
雷震子 - 馬傑爾 Dan Majerle (Peter: 因為英文花名叫thunder DAN)
穿雲箭 - 安治 Danny Ainge (Peter: 3分射手, 射術準, 百步穿揚一樣)
微波爐 - 戴路岩士唐 Darrell Armstrong
海軍上將 - 大衛羅賓遜 David Robinson
籃板王/小蟲 - 洛文 Dennis Rodman
情緒波 - 麥基 Derrick McKey
德國步槍/德國來福槍 - 史祖柏 Detlef Schrempf
封波王 - 莫湯寶 Dikembe Mutombo
德國坦克 - 魯域斯基 Dirk Nowitzki
大風車 - 韋健士 Dominique Wilkins
閃電俠 - 韋迪 Dwayne Wade
鐵鞋 - 蒙塞斯 Eric Montross (Peter: 腳步移動慢, 好似穿上鐵鞋一樣)
市長 - 賀拔 Fred Hoiberg
大口仔/手套 - 披頓 Gary Payton
冰人 - 格文 George Gervin
77 - 梅利臣 Gheorghe Muresan
大狗 - 格連羅賓遜 Glen Robinson
魔鬼山 - 格蘭希爾 Grant Hill
廢柴/孖零號廢柴 - 奧斯塔治 Greg Ostertag (Peter: 肯定並非八哥, 或者是當年亞視工作人員改)
夢中人 - 奧拉祖雲 Hakeem Olajuwon
眼鏡蛇 - 格蘭 Horace Grant
熱棒 - 威廉士 Hot Rod Williams
左手雙煞 - 謝倫羅斯 Jalen Rose
怪物 - 馬斯賓 Jamal Mashburn
神奇小子/老妖 - 傑特 Jason Kidd
白朱古力 - 積遜威廉士 Jason Williams
死光鎗 - 漢拿錫 Jeff Hornacek
垃圾狗 - 謝朗威廉士 Jerome Williams
助攻王/文員 - 史托頓 John Stockton
大耳牛 - 祖雲侯活 Juwan Howard
天勾 - 渣巴 Kareem Abdul-Jabber
郵差 - 卡爾馬龍 Karl Malone
白人希望 - 雲漢 Keith Van Horn (Peter: 這個我從來沒有用過, 不過可能想像 Larry Bird 一樣為白人帶來希望)
羚羊 - 基爾 Kendall Gill
暴力王/K-Mart - 堅人馬田 Kenyon Martin
香雞腳 - 卡克 Keon Clark
高比仔/小飛俠 /黑曼巴 - 高比 Kobe Bryant
小鳥 - 布特 Larry Bird
辣菜 - 史比威爾 Latrell Sprewell (Peter: 因為名字LATRELL 讀音相似)
大帝 - 占士 LeBron James
澳洲牛 - 朗尼 Luc Longley
魔術手 - 莊遜 Magic Johnson
免族人 - 甘比 Marcus Camby (Peter: 因為手臂上的紋身)
茅王 - 佳格 Matt Geiger
小飛俠/飛人/波神 - 米高佐敦 Michael Jordan
麥屎 - 波古斯 Muggsy Bogues
肥仔嘜 - 奧利花米拿 Oliver Miller
大猩猩 - 伊榮 Patrick Ewing
Penny/便士 - 夏達威 Penny Hardaway
大力水手 - 鍾斯 Popeye Jones
那咋 - 貝爾 Raja Bell
牙擦蘇 - 米拿 Reggie Miller
排骨仔/鬼面人 - 咸美頓 Richard Hamilton
孤狸 - 霍斯 Rick Fox
荷蘭長人 - 史密斯 Rik Smits
冷面殺手/關鍵先生 - 賀理 Robert Horry
酋長 - 巴利殊 Robert Parish
小偷 / 外星人 - 卡斯素 Sam Cassell
座地炮 - 帕堅斯 Sam Perkins
二哥 - 柏賓 Scott Pippen
巨無霸 / 大鯊魚 - 奥尼爾 Shaquille O'Neal
入樽聖手/ 雨城天王 / 雨人 - 甘普 Shawn Kemp (Peter: 這是我唯一改過的花名, 因為西雅圖出名雨城, 90年代出名4 大天王, 當時做節目時「爆肚」, 所以隨口講了雨城天王, 後來發覺也很順口)
橡膠人 - 奧蒙 Stacey Augmon (Peter: 騰空力好強, 同時扭動身體能力好強)
火箭仔 - 法蘭西斯 Steve Francis
小王子 - 普林斯 Tayshaun Prince
克羅地亞王子 - 古高 Toni Kukoc
矮腳虎 - 貝斯 Travis Best
大龍山 - 泰倫希爾 Tyrone Hill
加拿大飛人 - 卡達 Vince Carter

2000年後 (有部分從網上看過, Peter 無作特別解釋)
答案 - 艾佛遜 Allen Iverson
A - A史度達米亞 Amare Stoudamire
AK47 - 基利蘭高 Andrei Kirilenko
胖頭陀 - 獲加 Antoine Walker
野獸/虎哥 - 格芬 Blake Griffin
戴奧 - 法國魔術手 Boris Diaw
徐錦剛 - 保沙 Carlos Boozer
甜瓜 - 安東尼 Carmelo Anthony
鳥人 - 基斯安達臣 Chris Andersen
龍王/薯寶 - 保殊 Chris Bosh
一丈青 - 曼寧 Danny Manning
影帝/關鍵先生/大魚 - 費沙 Derek Fisher
大力老鼠 - 戴歷路斯 Derrick Rose
魔獸/超人 - 杜韋特侯活 Dwight Howard
0特工 - 阿連拿斯 Gilbert Arenas
Big Baby/小寶貝 - 格連戴維斯 Glen Davis
玻璃人 - 奧登 Greg Oden
垂直直昇機 - 禾域克 Hakim Warrick
土佬 - 圖告魯 Hedo Turkoglu
噴射機 - 泰利 Jason Terry
小奧尼爾 - 謝美奧尼爾 Jermaine O'Neal
神貓 - 堅尼史密夫 Kenny Smith
雷帝 - 杜蘭特 Kevin Duran
狼王 - 加納特 Kevin Garnett
巴西裝甲車 - 巴布沙 Leandro Barbosa
妖刀 / 白高比 - 贊奧比利 Manu Ginobili
毛仔 - 莫威廉士 Mo Williams
外星人 - 雲艾素 Nick Van Exel
家嫂 - 加素 Pau Gasol
真理 - 皮雅斯 Paul Pierce
怒吼天尊 - 拉舒華萊士 Rasheed Wallace
茅王 / 汪阿姐 - 阿提斯 Ron Artest
怪手 - 馬利安 Shawn Marion
第一控衛 - 馬貝利 Stephon Marbury
飄髮哥 - 拿殊 Steve Nash
石佛 / 呆子 - 鄧肯 Tim Duncan
法國跑車 - 柏加 Tony Parker
商品明/移動長城 - 姚明 Yao Ming
易帝 - 易建聯 Yi Jianlian
Z - 伊古斯卡斯 Zydrunas Ilgauskas
白曼巴 - Brian Scalabrine

(以下為部分當年筆記)

   


















































   
 
 
 
 


Q5. 這些球員綽號可以稱為廣東話式創作, 哪一款你最喜歡? 又有哪一個您感到奇怪?

Peter :
最喜歡一定是牙擦蘇 - 米拿; 麥屎 - 波古斯 亦形容得幾貼切, 因為他的名字聽起來似「麥屎」(廣東話俗語指細小), 聽起來就知道他是全NBA最矮的球員; 董事長都好喜歡, 很貼切地形容他當時於球隊中的身份和地位。仍有很多球員名很特別, 但要記低每位球員的綽號是相當困難, 所以當時我們都進行篩選, 假如不順口, 就早已消失了。
最奇怪的名, 我覺得是大猩猩伊榮;  這個並非八哥改, 因為他私下跟我講過, 覺得不好聽, 並帶有侮辱性, 這點我完全認同; 不過後來很多人覺得外型相似, 也聽過有很多人用, 但我始終覺得帶有侮辱性, 所以我從來都無用過。


Q6. 這些球員綽號有沒有一個(或多個)您認為比外國所用的別名意思更好更貼切?

Peter: 牙擦蘇 - 米拿 ; 原因: 因為他打波時真的很多說話, 但英文綽號 (Knick Killer / Miller Time) 則沒有形容得那麼貼切。


Q7. 現今好像較少出現這類綽號, 您覺得因為已較少人為意或者現在已不再流行? 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Peter: 這個我不認同, 因為以前的綽號都是來自電視台及評述員, 但假如認為花名一定要來自這類地方, 其實這樣抹殺了坊間其他觀眾的創意。
例如加素叫家嫂, 這一定不是出自電視台,  A米這類也相當順口, 所以我認為較少出現綽號應是種錯覺。當時正正於亞洲區有這類評述出現, 而八哥則很有系統地創造它們出來; 但自他離世之後, 據我所知已經沒有人像八哥那麼有系統地去編輯每個球員名字, 缺少了他真的很可惜, 但並不代表綽號不再流行, 只是來源不再相同。有時這樣也好, 如果只靠少數人去設計, 不可能即時創作出來。但如果大家可以加入自己的創意, 加上社交網站現今相當流行, 你們只要想到出來再放上網, 大家也講多幾次, 轉眼間可能已經變成流行名詞。
換另一角度看, 現在較少出現新綽號, 也可能跟現在已習慣使用人名簡稱有關, TD, CP, KD…以往較少用每位球員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去稱呼 , 但現時這樣叫好像很順口, 更容易令人記入腦 。
不過並非每位球員都可以這樣叫, 就例如RW CP, 你覺得那個講出來較順? 所以綽號也有他的好處。


Q8. 您作為專業的籃球評述員, 閱讀球賽無數, 對於現今年輕球員的打法比起上10 代和20 代以上的球員有甚麼分別? 您又喜歡哪一段時期的球員?

Peter:
其實我不會作比較, 因為每個年代都有不同類型的球員, 我不會將球員標籤在某一個年代。我80年代開始睇波, 如果要同現在比較, 我會覺得當時的球員對抗性較強, 身體接觸更多 ; 現在的風格以3分球較重要, 感覺現今較多球員會花時間去練習3分球; 但我始終不會將不同年代的球員來比較, 因為每個年代我都有喜歡的球員。


Q9. 相信您看過的球賽比任何人還要多, 看過受傷的過程也非常多; 有哪一次令你最深刻? 而運動用品、科技近年發展越趨成熟, 籃球比賽中運動鞋尤其重要,你認為科技對現今比賽起了甚麼改變?

Peter:
NBA中記憶深刻, 先有7年前Shaun Livingston, 膝蓋甩較、後十字韌帶斷、 脛骨裂, 那次是我見過其中一次最核突恐怖的傷患。
還有約5年前Andrew Bogut, 當時他還密爾汱基球員, 那場球賽我也有份做評述, 他入樽後好似被其他人撞倒, 落地時失去平衝, 整個人的重量壓落自己的右手, 令到手踭甩臼、斷韌帶, 整雙手的角度扭得令人覺得很嘔心……這亦是我覺得其中最恐怖之一次; 而最近一次則有 Paul George……
但這3個並不是我見過的最恐怖, 最恐怖的一次是來自美式足球員; 80年代初,
電視上播出Joe Theismann的那一次,同樣被人撞而斷腳, Paul George那次一樣,
但最恐怖是見到骨頭插穿皮肉, 還要用慢鏡重播出來, 可能當時觀眾沒有現在這
麼敏感, 但其實相當嘔心……這一幕絕對是我見過最恐怖的球員受傷。
但要數到科技為籃球運動起了甚麼改變; 首先我並非籃球鞋的消費者, 但我是跑步鞋的消費者, 以跑步鞋而論, 10年前比較, 現今的鞋輕了很多、 緩震也很好; 以前的緩震都好, 但感覺較笨重, 相比之下現今保護確實有所提升。但於籃球比賽中, 假設有一對設計很好的鞋, 最後發揮如何? 科技當然有些少輔助性質, 但始終還是需要靠球員的表現。


Q10. 對於將來 (假設20年後) 你估計籃球運動會有甚麼改變?

Peter:
現今的改變, 我認為是NBA想將比賽於電視上顯得更加悅目, 我知道很多人好懷念當年90年代, New YorkMiami好似想打架般的風格, 大家睇到熱血沸騰; 但從NBA角度, 他們覺得並非每個人都喜歡, 雖然對抗性很強, 但最後比數只有6070-80 的比數, 他們會覺得所謂 “turn off” ; 並非每個人都會從戰術去欣賞一場球賽, 很多人想從娛樂角度來看待, 如果想一件產品更加流行 , 得分較高的賽事自然較為吸引。
所以90年代 , 防守時對抗性很強, Hand checking最明顯; 其後因為Hand checking球例改變, 變成對突破型的球員較有利, 所以出現較多Swingman球員, NBA 歷史中, 很多個人的漂亮得分鏡頭都由Swingman球員做出來, 因而造就了一個機會給這類球員去發揮, 同樣也吸引更多人去睇、留意 NBA
但為何足球和籃球到現在仍然很受歡迎?  因為兩者門檻同規則都很簡單, 不論任年齡、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去玩, 毋需追求科技上的支持, 假如從這角度去觀察, 我暫時不會相信科技可以令到球賽有甚麼大改變。

Q11. 最後可以分享一個您和籃球運動有關的小故事嗎?

Peter:
我踏入這個行業這麼多年, 我都認識了很多朋友、球員、教練, 例如前福建的張泰榮教練; 我家在美國, 有一年我回到美國, 行入一個唐人社區的銀行, 想找一個可投資的項目, 起始有一個台灣人跟我傾, 當講到我是位籃球評述員, 突然間有一男人走入來, 因為聽到我們的對話, 很有興趣想聽更多; 正當大家溝通過才發現這個人以前也曾於香港打波, 跟徐嘉樂認識, 也跟過張泰榮教練……但我當時只是隨便入來傾計, 想不到大家認識很多共同朋友, 現在他已成為我的財務顧問, 我覺得好奇妙, 原來身邊有很多事總是圍繞著籃球。



訪問感想:







假如有留意香港的 NBA 節目, 不難發現 NBA評述員只有幾名, 張丕德 (Peter) 相信是其中一位最具經驗的人 ; 從他提供的筆記中, 真正感受到要提供評述, 每日所準備的資料、時間好比一日賽事的10倍, 臨場反應更加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練成, 但他仍然堅持評、述的方法超過廿載, 這就是何謂的專業。
Peter口中提到很多八哥 (簡而清) 名字, 之前已搜尋過簡而清資料, 再知道當年的球員綽號來歴, 令我很佩服這位已故本地作家; 他的離世很可惜, 令這些球員名只能成為回憶; 但正如Peter 所講, 利用大家的創意, 再運用社交網絡, 或者有一日你們設計的名字很可能出現於各大運動媒體上。


攝影 / 訪問 / 編輯 : MAXX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IKE HYPERDUNK 2013 鞋評

吊橋及斜張橋於 19 世紀初發明 , 運用纜索及 橋塔 來承載重量 , 是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鋼材短缺 , 而斜張橋所使用的鋼材比吊橋少而被歐洲工程師採用 ; 而其 鋼 纜以放射性連接的設計 , 令外形具備未來感 , 時至今日仍然廣受設計師採用 , 甚至將概念套用於運動用品上 ,  2008 年 NIKE 開創的 FLYWIRE 設計靈感正是源自吊橋 , 由於支 持 來自 FLYWIRE , 令鞋面更輕巧、 靈活 。 現時 , FLYWIRE 技術主要運用於不同鞋類中 , 當中 HYPERDUNK 系列與 FLYWIRE 關系最為密切 , 也最具代表性 ;  HYPERDUNK 系列見證著整個 FLYWIRE 技術的 演變 , 每當出現新製造 技術它總是第一款被選用 。 隨著 FLYWIRE 技術漸趨成熟 , 設計也不斷進化 ,  2012 年推出的 NIKE HYPERDUNK 配備大膽創新的 DYNAMIC FLYWIRE , 將 FLYWIRE 外露以顯 NIKE 對其技術的信心 ; 到今年 , NIKE BASKETBALL 為全新的 HYPERDUNK 2013 注入另一嶄新的 FLYWIRE 設計 , 而設計師更由 Eric Avar 轉為 Peter Fogg , 為 HYPERDUNK 系列徹底改變。 一年前所發表的 NIKE HYPERDUNK , 全新設計的鞋面將 FLYWIRE 外露於鞋面 , 推翻一貫用塑膠物料包圍的 FLYWIRE 鞋面 , 其設計的主要目的維持雙 腳 穩定性 , 當 FLYWIRE 靜止時保持鬆度 , 到運動及衝擊時就會拉緊 , 這系統名命為「 DYNAMIC FLYWIRE 」 , 改頭換面的設計更要讓所有人都清楚知道 FLYWIRE 的真面目;到 2013 年 , 當首次於網上見過 HYPERDUNK 2013 的草圖及發售前的樣品 , 設計大膽地將 DYNAMIC FLYWIRE 完整外露 , 或許也帶有少許驚訝 , 但以根據 HYPERDUNK 系列的進化過程 , 不難想像即將出現這樣的外露設計。 回想 2008 年時 , Eric Avar 所設計的 ZOOM HYPERDUNK 以「...

籃球鞋 · 評 - PG2 鞋評 / 加人工的藍領

2017 年推出的 PG 1,外形獨特、性能平均,加上大概 「100鎂」的價格 (更出現過半價) ,成為一眾男女球員恩物,走到街場總會發現好幾對。今年PG 2 換上較平實外形,能否承接上年性價比高的形勢,甚至再有突破? Size Fit 鞋身設計是PG 2 與 PG 1 最大分別, PG 2 主以傳統鞋身配合鞋舌設計,穿著過程比PG 1方便得多;雖然屬於亞洲地區的 EP版本,但鞋身屬正常楦形。 假如前掌感到寛闊,亦可利用鞋帶控制前掌的 Dynamic Wings 以改善包覆効果,建議慣常尺碼已經相當合適。 Support     Support 是 PG 2 的亮點~ 個人頗喜歡PG 2鞋身的設計,相比 PG 1 有明顯改善,而整對PG 2 支撐設計可分為三大焦點。 首先最顯眼有前掌 Dynamic Wings 設計,實質為兩組設於鞋身外的固定綁帶系統,藉由鞋帶去控制前掌位置的包覆及穩定効果,從而保留 PG系列的可調節前掌設計,及取代 PG 1 鞋面的襪套設計及魔術貼綁帶系統。 Dynamic Wings獨立設置於鞋身以外,作用為前掌鞋身提供額外的鎖定効果,例如在轉向時可發揮穩定及鎖定作用,令人在跳投過程及籃底下工作時感到較安心; 於相同位置的鞋身則具備彈性設計,能夠保留靈活度、亦能同時提供鎖定効果,類似的功能亦曾經於 Kyrie 3 上出現,屬於一款不錯的設計。 對比起 PG 1 的獨立綁帶系統,Dynamic Wings需要依賴鞋帶去控制,並非如 PG 1 相同可以隨時隨地輕鬆調校,包覆効果亦由貼身的襪套改為較傳統型的鞋身,這正是兩代PG的最大分別。至於兩款的設計哪一種較好? 視乎您的個人喜好;例如我個人偏好傳統的綁帶方式, PG 2 相對較合適; Dynamic Wings的設計能提供全面的前掌支撐効果,對於經常急停跳投及切入動作可發揮很大幫助,但必需注意前掌的鞋帶調校。至於著重前掌鎖定功能,PG 1 絕對屬首選。 PG 2第二個Support 焦點 - 中足的鞋帶扣。 於中足鞋身位置,設計師特別加設一組鞋帶扣於外層,以提供鞋帶調校選項,穿著者可因應自己雙腳的大細、厚度作出選擇;例如屬正常腳形,我會選用內層鞋帶口,令鞋身有較貼腳的効果。 外層的鞋帶扣比較適合配戴護具或扁平足的腳形,可改善鞋...

NIKE HYPERDUNK LOW 鞋評

NIKE HYPERDUNK 2012 推出已接近一年 , 很多人對於 DYNAMIC FLYWIRE 效用 , 起初由懷疑、抗拒到現在的接受、信賴 , 這對 DYNAMIC FLYWIRE 設計有一定程度的認同 。 而每年 HYPERDUNK 系列均推出低筒款 , 今年亦不列外 , 設計師把高筒的設計完完全全改變 , 對各位喜歡籃球鞋的 Sneakerhead 及球員們會如何選擇,愛或恨 ? HYPERDUNK 2012 LOW 鞋身外觀上大致與 高筒相似 ; 鞋側用上 外露 DYNAMIC FLYWIRE 技術 , 但所採用面積較高筒為少 , 以 US 9.5 為例、低筒每面只有五組 ( 高筒則有九組 ) 。 以兩款鞋同時比較 , HYPERDUNK 2012 LOW 的 DYNAMIC FLYWIRE 明顯較疏 , 更删減接近足踝位置的 FLYWIRE 。 整组 DYNAMIC FLYWIRE 系統主要為腳掌 提供穩定性 , 於轉向、迅速移動時鎖定 腳掌。 鞋頭內外位置同樣備有 FLYWIRE 但不明顯 , 相比高筒 HYPERDUNK 2012 凸出的 FLYWIRE 較為低調。於 HYPERDUNK 2012 推岀後 , 很多球員發現不同版本有不同感覺 , 例如有 XDR 鞋底的 前腳掌較闊 ,  而有大部分非 XDR 鞋底的前 腳掌較尖 , 令 很多人都感到中足趾關節位置 ( 即前腳 掌近腳 趾段 ) 有明顯壓 迫感 。 HYPERUDNK 2012 LOW 前腳 掌 以劃一設計 , 鞋頭的 FLYWIRE 由凸出、粗大改為低調而幼小 , 減低前腳掌所引起的壓 迫感令舒適度提升。 一年前 HYPERDUNK 2012 發表時 , 說明會上提到 DYNAMIC FLYWIRE 効用在於運動及衝擊時拉緊 , 維持雙 腳的 穩定性 ; HYPERDUNK 2012 LOW 當場上做出急速轉向或敏捷動作時 , DYNAMIC FLYWIRE 保持了良好的穩定水平 , 發揮其應有作用。 但 HYPERDUNK 2012 LOW 只保持 HYPERDUNK 2012 高筒於 前腳 掌的 穩定性 , 足踝至後跟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