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7的文章
Hyperize - 2009 年推出,以輕巧為重點,設計完全以2008 年推出Hyperdunk 為藍圖,連中底配備前Lunarlite 後Zoom Air 都一樣。「它」屬於Hyperdunk 設劃中的 plan B;由於當年Nike 方面並無打算將Hyperdunk 打造成獨立系列,甚至準備同Hyperdunk 講Bye Bye(大部分品牌都會讓無用產品自然消失),所以推出 嘅Hyperize, 以團隊鞋及升級角度作為出發點,太接近Hyperdun k啦,令大眾對「它」嘅接受程度都比較低,加上當時推出 過無數款Hyperdunk,市場都未消化就有一款非常 接近嘅鞋出現,最後變得好少人買,令佢更加少人認識;少 咗好似Kobe Bryant 頂級球星代言,感覺就好似Hyperdunk 嘅一名私生子女...... 正正因為一個古怪定位,令Hyperize 推出過無數顔色,甚至有部份球員PE色(例如依對1ce nt foamposite 色),之後由華裔設計師Leo Chang 接手Hyperdunk project ,令Hyperdunk 依個名可以延續落去到今日。
安踏體育為Zach LaVine 拍短片,見到有一個大大「Z」字,都可以肯定安踏已 經準備好為依位入樽王出signature 鞋款,對於他將會有自己代言的鞋,我替佢高興,加上近年 安踏鞋款越出越好,都幾令人期待。 之前Zach LaVine 曾經屬於Nike 球員,但遲遲無出signature 款或者代言鞋(其實第一年成功做到入樽王出就最好),相 信好直接因爲球場表現;到今年終於有機會出一對有代表性 logo 籃球鞋,但又好不幸因左膝前十字韌帶撕裂,而提早報收咧 ⋯⋯ 至於依對有LaVine logo 鞋款,其實只係一對Zoom Live ,稍微留意個logo 設計,都應該估到依位球員嘅重要性,好多時因為有太多新 人簽為旗下球員,所以一般唔會有太複雜設計;但偏偏依對 用上夜光底,令低調外型比好多貴價鞋款更加特別;之前我 見依對Zoom Live 以半價流放到Outlet ,其實已經覺得好抵,到現場入手時竟然再有7折,最後只 需HKD $280HKD 就有一對,已經再無放棄理由! 對我來講Zoom Live 更加係一對實戰超強籃球鞋,如今加上佢轉會,令依對鞋變 得更特別,不過同時令我諗起之前Harden / Curry / Thompson 情況,今次又唔知會唔會...... 近期有留意Zach LaVin IG ,見佢已經開始復操,希望佢可以盡快康復,等大家再睇到 佢入樽!
最近發覺越來越多有signature 系列出二線鞋,依類鞋背後一般都有一個共通點,就係跟大 佬(即係果個系列最top lvl 果對),將原本個樣改下就出街;以前多數似downgr ade 款,因為當時無人考慮過球星効應;另外仲有一類代言二弟 鞋,可以同大佬完全唔同樣(因為主人家有好多意見,咪咁 玩囉)。但最詭異係,不論邊一個年代依類鞋款隨時比大佬 好著?! 設計一對鞋,基本上有plan A , plan B , plan C ...... ,上面畀個idea起個頭,之後咪交落下面加工(上面唔 係指球員,係team leader 位大師,有時都會畫兩下先傳落去); 成個概念同我地睇日劇韓劇中,漫畫家角色一樣。以前一個 設計師擔大旗,方向簡單大家無咁多意見,但設計師腦汁總 會有榨乾一日,所以好自然出現唔同plan,之後咪有可 能出自同一位或者唔同初級設計師畫嘅作品。之後老細揀好 就可以出街,唔用嘅plan 留起做二弟,所以有啲二弟感覺唔似係對普通鞋,仲要有啲 疑似用上頂級裝備,你話點會唔好著...... 最近又好似有一對新二弟出世,不過佢個價錢好xx,我唔 好買大佬;所以做二佬第一大忌唔好搶 · 7......set 低個定價唔使搶住7折啊!

Hyperdunk 2017 vs Crazy Explosive 2017

今年兩大品牌 Nike 及 adidas 同樣以全方位團隊鞋的名義, 分別推出 Hyperdunk 2017 (HD17) 和Crazy Explosive 2017 (CE17), 兩款同樣推出編織鞋面版本, 兩對假如作出比較, 哪一款性能較優勝? 以下將作出各項分析。 測試款: Hyperdunk 2017 FK EP (HD17) US 9.5 Crazy Explosive 2017 PK (CE17) US 9.5 Sizing 兩款同樣是仿織鞋面, 有幾處共通點, 首先是難於穿脫, 另外鞋面帶壓迫感, 兩方面也影響尺碼選擇; 但我可肯定兩款鞋經穿著後, 鞋面的壓迫感會自然消減, 當中 HD17的 Flyknit 較優勝, 鞋面帶柔韌和彈性比 CE17 的 Primeknit 較好, 主要因為 CE17 上的 Forged Primeknit 利用多重編織方式形成, 雖帶有立體感但非常緊密、彈性較低。兩者比較, HD17 FK EP佔優, 主要CE17的襪筒鞋型穿著相當困難, 更加挑腳型。 Crazy Explosive 2017 PK鞋型屬於偏修長 Hyperdunk 2017 FK EP楦頭偏闊、足弓兩側偏窄 Support   兩款鞋所採用的編織面都相當貼腳, 包覆度極高,  鞋身同樣設有5組纜索技術以提供支撐, 支撐効果相當接近。   兩款鞋筒分別相當明顯, HD17利用傳統的設計, 設有鞋舌提供緩衝位, 比起襪筒設計的 CE17容易穿著。HD17 後鞋領有一個具彈性缺口, 為足踝提供高筒支撐及靈活性, 至於CE17的襪筒設計提供中筒包覆。 至於橫移步的穩定性方面, CE17中底外側利用較多設計提升穩定表現, 相對HD17 穩定表現較好, 但厚度則 HD17 較薄, 起步反應亦比較敏感。 如單純以鞋面比較, 個人偏好HD17的Flyknit鞋面, 主要原因是所使用的Flyknit較具彈性, Flywire 的支撐較明顯, 調節鞋面亦比較容易; 我會形容 CE17 等同穿著壓力襪, HD17 穿著一對有支撐的籃球鞋。 Cushion   Boost vs React, 最多人有興趣一項; Boost中底, 基本上踏出每一步都感受到彈力, 反應明顯比 HD17 React 好

Hyperdunk 2017 FK EP 鞋 評

Hyperdunk – 一直背負著「創新」的全方位籃球鞋之名, 每次Nike有新技術推出, Hyperdunk 必定成為其中一款代表作, 要形容 Hyperdunk 系列是Nike Basketball 的 Signature shoes, 相信也不為過吧! 今年暑期前, Nike 公佈一款全新的緩震技術 「REACT」, 率先用到Hyperdunk 2017, 結合Flyknit編織鞋面, 一對配搭出品牌中近乎最top-level技術 的籃球鞋, 到底性能又能否達標? Sizing ★★☆☆☆ H yperdunk 2017 Flyknit版本首要注意的問題是尺碼, 這個問題足以令我考慮了兩日後才購入這一對Hyperdunk 2017 FK EP。 於香港發售的 Hyperdunk 2017 FK 屬於亞洲地區發售的 EP (Engineered Performance)版本 (即代表專為亞洲人較扁平腳掌及高足弓而設, 楦頭內靴空間較大); 當我首次到店內試穿一對慣常尺碼 US 9.5, 穿上立即感到鞋面相當貼腳, 尤其 足弓左右兩側的壓迫感異常明顯 , 但依然感到楦頭內偏闊, 曾一度誤以為自己正在試較細尺碼……之後我再試大半尺碼, 同樣感到足弓兩側的壓迫感非常高, 但內靴長度顯然是慣常碼最合適。當晚我再三考慮後, 回憶過往初次穿著所有Flyknit 鞋面都偏向貼身, 估計Hyperdunk 2017這部分有機會屬設計原意, 因而最後決定買入一雙 US 9.5 進行測試。 經過大概2次練習 (平均每次2小時), 足弓兩側的壓迫感逐漸消失, 即代表Flyknit 鞋面經過翻覆穿著會變得軟化, 真慶幸自己當初選擇了慣常尺碼…… 我相信有9成以上的人在試穿Hyperdunk 2017 FK EP會發現穿著困難、足弓兩側異常壓迫, 因而選擇較大尺碼, 主要原因在於鞋舌以下的連接位, 近乎半襪筒的設計帶來壓迫。另外, 楦頭內靴空間偏大 , 令穿著者會感到 鞋頭闊、足弓兩側窄 的特殊感受。 畢竟Flyknit 鞋面屬於編織結構, 穿著多次後會自然軟化, 但買鞋過程最終取決於現場試穿感受, 以Hyperdunk 2017 FK 情況, 相信更會影響最終尺碼的考慮。個人建議如屬於一般及偏瘦腳型, 先考慮慣常尺碼, 至於較大及扁平腳型, 應考慮大

Curry 3 Zero 鞋評

每次留意Stephen Curry比賽, 他習慣穿著一套比較巨型的Ankle Support, 以提供額外保護。 有時我會懷疑如果配搭一套較大的Ankle Support, 會否影響穿著尺碼 ? 又是否需要買大半碼? 甚至對足踝還有沒有幫助? 早前Under Armour 推出了一對名為Curry 3zero, 其鞋筒以高筒設計並強調帶有可調整的特別系統, 對於穿著Ankle Support是否有沒有幫助? 各方面表現又如何? Sizing ★★★★☆ Curry 3zero 賣點在於鞋筒的後跟穩定系統, 其結構主要在後跟伸延出可調節的綁帶, 設計對Stephen Curry 比賽著用保護裝備作出考慮。 在一般情況下, 穿上大部分保護裝備後, 足踝以上位置自然變得較大, 有很多時候根本不能配合部分鞋款 (尤其近年比較常見的襪套設計), 因此很多球員在使用Ankle Support後, 部分鞋款需改穿大半尺碼, 帶來不少煩惱, 甚至有部分球員改穿低筒。 小編足踝也曾受過嚴重傷患, 完全明白穿著這些保護裝備的煩惱; 所以在大部分球隊練習期間也有習慣穿著Ankle Support, 因此成為購入及測試Curry 3zero的契機。 在過去一個月的 Curry 3zero測試中, 我與另一位隊友特別選用兩款保護裝備進行反覆測試, 其中一款較接近Stephen Curry 使用的一套裝備, 而這款裝備一般只能配合低筒鞋使用, 主要因為較大型, 難於套進中筒以上的鞋款; 至於穿著上Curry 3zero後卻令人感到很意外, 後跟穩定系統容許我連帶保護裝備正常地套進內靴, 尺碼亦毋需作出更改; 至於穿著另一款較輕量Ankle Support時, 貼合程度更加高。 對於習慣使用Ankle Support 甚至大型保護裝備的球員來說, Curry 3zero的設計簡直他們的專屬, 而鞋型也屬於一般腳型長度, 毋需為尺碼而煩惱, 建議穿著慣常尺碼已相當合適。 Support ★★★☆☆ Curry 3zero 後跟穩定系統主要針對足踝以上的調整、 360度包覆雙足和承托阿基里斯腱, 足踝以下仍然需要依賴其他設計來提供整體支援, 這方面Curry 3zero的設計屬一般表現。 由於後跟穩定系統是獨立設計, 與鞋筒只是互相連帶